2025年3月14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青年读书会在月华楼114室举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活动。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马研会)资助并督导,督导员张堇涵全程参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天翔、指导教师沈尚武副教授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以经典文本为纽带,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活动中,师生深入研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权关系的批判,聚焦“法律赋予资本自由支配劳动材料的权力”这一核心命题。从奴隶社会的身体禁锢、封建社会的土地依附到资本主义的“自由契约”,读书会通过历史维度的对比,揭示了剥削形式隐蔽化背后的权力结构本质。同学们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主体性消解的困境,反思“灵活就业”等技术话语下潜藏的权力失衡。
同时,同学们立足自身经历,从暑期社会实践、考研求职体验等角度切入,剖析当代青年面临的“自由与异化”困境。大家聚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权关系的批判,反思表面“自由选择”背后的结构性束缚,探讨异化劳动理论对理解现代生活矛盾的指导意义。
刘天翔院长与沈尚武副教授全程参与讨论,以提问和引导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强调“带着问题读原著”的方法论意义。两位教师未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关键段落精读,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分析框架,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跃迁。
最后,督导员张堇涵对本次活动表示肯定,同学们将原著学习与自己的真实体验、所见所闻所思相联结,让经典文本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解剖现实的手术刀。这种“从生活困惑出发,向原著求解”的研读方式,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
本次读书会渐近结束,思想的火花却愈发灼亮。当年轻的目光穿透文字的褶皱,当理论的锋芒刺破时代的迷雾,这场以经典为锚的思想远征,终将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留下笃定的足迹——因为每一页手稿,都是照亮未来的炬火。
撰稿|新青年读书会通讯员郝嘉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