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教师理论认知与学术视野,2024年12月13日上午,我院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开展“立象以尽意,明辞以立德——现代诠释学视域中的《周易》诠释”专题讲座,深入讲解了诠释学的现代转型相关问题。本次活动由我院副院长丁彩霞担任主持人,全体教师参加了本场讲座。潘德荣教授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对诠释学的方法作出整体阐述,并对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潘德荣教授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对诠释学的方法作出整体阐述,并对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现代诠释学与纯粹的解释理论不同,解释理论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而诠释学则更加偏向用解释活动来把握经典当中变化着的内涵,从而赋予其新的含义,即“解释比经文更重要”。从西方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现代西方诠释学的主体框架和理论基础经由三部经典著作确立下来后,诠释学至今仍没有看到新的诠释学形态问世,其发展陷入困境。那么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不是借助于中国的诠释经验完善西方诠释学,而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完成诠释学的现代转型。
接着,潘教授以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对《周易》中“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进一步阐明《周易》思维方式的辩证特征。通过分析《易经》解释体系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诠释传统注重对偶性、运动性与转化性,即基于事物间或概念间的关联性、事物或概念的动态发展与基于事物间或概念间的转化的解释三个特点,表明中国诠释传统方法论的辩证性质。《周易》诠释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发展进路,自孔子起始,逐渐从占卜之用变为义理之用,再变为德行诠释学,随着《易经》的解释体系不断变化发展,以“立德”为宗旨的中国诠释学正在为中西诠释学注入新的思想资源,从整体上给出诠释学以新的发展路径。
讲座最后,与会教师围绕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联系、诠释学中言辞、表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华传统经典著作的创新性阐释等问题与潘德荣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不仅加深了对于诠释学这一学术视域本身的认知,而且对中国的诠释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